一、基本信息
学术学位 |
070200物理学;080200机械工程;080300光学工程;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3100生物医学工程; |
专业学位 |
085400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085400电子信息(生物医学工程);085400电子信息(光学工程);085500机械;085600材料与化工;086100交通运输; |
联系人 |
叶老师 |
联系电话 |
23256053 |
电子邮箱 |
gra@sztu.edu.cn |
办公地址 |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兰田路3002号 |
网站地址 |
(温馨提示:点击蓝色字体可查看相关专业招生目录及考试大纲等信息,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
二、学校简介
深圳技术大学/深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2021年在物理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5个专业招收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交通运输4个专业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学校面向高端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借鉴和引进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一流技术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倡导“工匠精神、人文情怀”,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办学特色
致力于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探索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教育发展新路径,着力补齐高层次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短板,向国家战略和民生领域急需的生物制药、网络空间安全、软件、新材料、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倾斜。全力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工程师、设计师。
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改革发展创新,建设高等教育人才高地。认真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决策部署,积极与香港、澳门高校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深入借鉴港澳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粤港澳三地人才和科研资源的有效共享、深度融合,提升培养质量和国际化水平。
-坚持开放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
充分借鉴德国、美国、瑞士等国家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先进办学经验,严格按照国际化标准,坚持高起点办学。积极引进世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管理体制和师生评价体系,与国外高校及机构联合培养学生、引进师资力量,共建实验室、联合成立测试中心等多种形式的深度合作,强化英语、德语学习,符合条件的学生,将有机会出国学习。
-坚持产教融合深度开展校企合作。
积极与行业协会、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着力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在案例教学课程设计、联合项目研发攻坚、校外实践基地和研发中心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和交流、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就业创业对接,促进企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深度融合,建设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前沿技术研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新高地。
-全球揽才建设专业化高水平师资队伍。
注重引进具备工程和技术专业背景师资力量,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比例高于40%,具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企业高管、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高于15%,专业教师每5年企业实践时间累积不少于6个月,致力于打造一支既有突出教学能力、又有丰富技术开发及应用经验、有技术大学特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创新科研平台建设
先进光学精密制造技术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高校轨道交通智慧运维工程技术开发中心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实验室
♢▪超强激光与先进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
♢▪数字化口腔激光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
♢▪晶体生长与检测先进技术重点实验室
♢▪清洁汽车动力控制与整车可靠性重点实验室
♢▪云安全与大数据应用重点实验室
♢▪纳米生物医学成像与诊断技术重点实验室
-国际合作
♢▪与德国阿伦应用技术大学合作成立中德光学设计与检测联合实验室;
♢▪与德国维尔茨堡-施韦因富特应用技术大学合作成立中德物联网创新实验室;
♢▪与德国东巴伐利亚应用技术大学(雷根斯堡)合作成立中德工业安全与应用创新实验室;
♢▪与德国东巴伐利亚应用技术大学(雷根斯堡)合作成立啤酒酿造过程控制实验室;
♢▪与德国维尔茨堡-施韦因富特应用技术大学合作成立深圳技术大学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
四、研究生培养情况
一是师资力量和办学资源相对充足。学院拥有符合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161名,博士研究生导师9名,逐渐形成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二是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健全。为规范研究生培养及相关管理工作,学院严格按照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要求,先后出台和制定了多项规章管理制度,涵盖招生、培养、学生、学位、双盲评审、导师培训、奖助学金、科研奖励、竞赛资助、校企合作项目资助等方面,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三是培养思路明确,培养模式清晰。在研究生培养上,始终遵循开放办学、合作办学总体思路。利用现有对外开放合作办学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研究生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上强调适应经济和企业的发展需要,突出专业的针对性;课程设置以应用为导向,实践教学占重要比例;与企业紧密合作,开展深入的多维度校企合作,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打造辐射全球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